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为村实践

为村动态|为村讲坛 | 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

来源:为村中心 时间:2025年03月26日

3月21日,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为村发展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北京为村互联网科技研究中心发起,腾讯学堂、腾讯文化、腾讯北京总部党委协办的“为村讲坛”第三季第6期举行。

浙江大学数字农业农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何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姜长云,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教授李道亮,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为题,共同围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战略进行解读,对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保障小农户生产发展,推动数字智慧农业体系建设,以及如何支持、支撑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左停作总结发言,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教授、唐丽霞主持本次对话。

以下为内容精华版:

1.png

三位嘉宾首先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和“发展特点”进行了简短的观点分享:

何勇讲到,20世纪80年代“科技兴农”战略是在中国农业相对比较落后的形势下,为解决农民温饱、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时至今日,伴随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农业也已然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了如何高质量和可持续化发展的问题。

何勇指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四个“新”,首先是技术新,农业装备技术未来主要应用的三大场景是数字化植物工厂、少人化未来农场以及丘陵山地地区的新装备技术;其次是业态新,出现了海洋牧业、戈壁农业等多种复合型业态;第三是发展模式新,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创新;最后是价值创造新,以全要素资源共促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效能,例如浙江省打造了“乡村大脑”的政府平台,通过“省市县”三级联通帮助浙江农业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工,当前日访问量已突破120万人次。最后他指出,新质生产力发展就是要通过新技术、新知识来架构,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姜长云指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与80年代的科技兴农有两个方面的重大不同。一是科技进步的步伐更大。科技促进农业发展都属于科技兴农的内容,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等创新,实现生产力的质变式升级,并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二是当今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跨部门合作、多部门协同攻关。

姜长云强调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几个特点第一是以颠覆性、前沿技术为引领的创新驱动;第二是发展要以人为本,提升劳动力素质,发挥企业家和领军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第三是产业融合和效能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体现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上;第四是绿色智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第五是网络联动,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实现网络化、集群化发展;第六是强农兴产,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他说,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辩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新科技与现有科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农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新质生产力一般性和农业新质生产力特殊性等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他特别强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还要重视推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李道亮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和模式分别进行阐述。他提出,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差距,2021年我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为24%,加拿大、美国等农业强国仅为1%—3%。我国约以24%的农业劳动力产出仅占GDP的6%,而美国以1.4%农业劳动力产出总GDP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背后体现的,就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差距。

李道亮说,要迅速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资源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强调要绿色发展。他指出,新技术、新科技、新动能、新模式是新质生产力“新”的内涵,“质”强调的是高质、高效,要实现绿色发展,低碳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解决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非常重要。

Group 149.png

何勇谈到最早从日本引进“精细农业”,后演变为“数字农业”再到“智慧农业”的发展历程。

他认为智慧农业的涵义首先是信息感知,之后是智能化决策,再后来是精准化作业,最后是智慧化管理。经营智慧农业不是单项技术,而是要从环境、气候、装备、管理一体化进行系统最优的组合。

当前我国发展智慧化农业具备明显优势:

首先是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出台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再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政策制定为我国发展智慧农业提供了顶层设计的有力保障。

其次是技术创新层面,我国在农用无人机、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应用、卫星遥感等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无人机与地面作业装备配合,实现多机种集群作业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实施智慧农业创造了条件。

再次是示范体系的构筑,农业农村部布局了智慧农业相关的研究中心,覆盖了种植、养殖和物流配送的全链条。

第四是农村经济的城乡深度融合潜力巨大,打通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经济链条,带动了民间资本的投入。

他说,智慧农业解决了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解决了智慧决策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使得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做到可追溯有保障,促进了产销对接,减少运输时间。例如,通过低空经济,将舟山黄鱼、余姚杨梅第一时间送到百姓手中,省去了中间环节,大幅提升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Group 149 (1).png

姜长云认为智慧农业发展描绘了未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美好愿景。

他强调,要推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从愿景变成盆景进而向风景转化,还需要推动农业产业链科技创新从技术合理转化成经济合理,并通过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感受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阳光雨露。

农业发展要贴近市场需求,惠及小农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他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农户分化是必然趋势,对此应因势利导,不宜拔苗助长。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长远眼光,又要注意当前的经济效益,激发小农户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拓展小农户参与发展的机会。

当前,智慧农业发展亮点纷呈,但也存在怎样更好地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的问题,要从化解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和带动小农户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入手,培育兴农点。

如丘陵山区的农机装备进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动农产品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这样智慧农业的发展才能“明天会更好”。

他还指出,智慧农业未来发展的无人化、少人化趋势不能操之过急,要兼顾农民需求,注意促进农民特别是小农户增收,最终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从“盆景”变成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风景”。

Group 149 (2).png

李道亮指出,我国传统渔业养殖业虽然非常先进,但我国并不是渔业强国,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新质生产力的工业化养殖方法,而我国的传统渔业技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调控手段。

通过智慧渔业高精度的养殖测算,可以检测水质、流速、鱼重,减少人工操作经验带来的误判,而且能够减少大量的耕地面积需求,节省大量的淡水资源,截流污水排放,最终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环境。

他强调,智慧渔业未来是具备巨大生命力的产业,既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也能够让老百姓吃上更好、更高品质的鱼。

Group 149 (3).png

姜长云列举了目前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是,农村农户规模小,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比较严重。

二是,新经营主体的企业家素质需要提升,需要促进科技人员向科技型企业家转型。

三是,涉农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流通装备方面。

四是,数字化赋能机制环节较为薄弱,耕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

五是,涉农产业链发展跟不上绿色发展的要求。

六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转化过程中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让技术创新的效益转化为产业创新的效益。

Group 149 (4).png

李道亮指出,规模化经营是智慧农业的内涵,小农户生产发展未来要走向机械化、社会化经营的模式。大国小农的经济模式依赖社会化的服务与合作。现在的小农户最终将会演变成新型的家庭农场。未来,我国农业发展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用好市场的“晴雨表”,统一顶层设计。相信经过二三十年的此消彼长的过渡期,最终必然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何勇也强调,农业经济产生效益需要适度规模化的经营。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一些机遇和挑战,比如卡脖子技术中的算法模型、传感器芯片,我们国家还需要仔细地研究攻关技术难题。此外,智慧农业的发展还需要配备农业复合型人才,要懂农业,要了解中国国情,还要了解现代科技。当前国内高校开设了智慧农业专业,多学科交叉推动社会发展优势明显。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是面临很多困难的。他指出,我们要承认区域差异,不同的耕作技术文化和传统种植模式环境差异很大,强调不能一刀切,一步到位,需要过程化的发展模式。

对话活动最后,左停作总结性发言。他对三位嘉宾的来访表示感谢,对嘉宾政策解读的观点表示认同。他概括性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产品的丰富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的发展中也可以触发更多的产业想象空间,新质生产力也在农业发展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拓展了更多的新功能。二是,要扎实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他强调,新的科技不代表新的生产力,我们需要把科学技术与生产衔接,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在政策制定上应对新科技使用功能进行规范,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局下,尽量规避技术异化对人类产生的负面作用。他强调,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平衡社会效益和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未来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具备更加清晰的定位。

内容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公众号

上一篇:无

下一篇:为村动态|为村讲坛杨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是引领乡村发展的全面治理